
当地时间7月14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对俄罗斯抛出“最强警告”,称若俄方未在50天内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,将对俄征收100%关税。这一威胁与此前他多次宣称“24小时解决俄乌冲突”的承诺形成鲜明反差,更在北约秘书长吕特到访白宫时公开表态,直言对俄罗斯“非常非常不满”,同时透露美国将通过北约向乌克兰移交十亿美元军事支援,火药味十足。
特朗普的“关税大棒”并非首次挥舞,但此次目标直指俄罗斯经济命脉。不过分析指出,美俄2024年贸易额仅37亿美元,100%关税对俄实际伤害有限,真正受冲击的可能是继续购买俄石油的外国与印度等国——这两国分别占俄石油出口的35%和19%,美国此举或意在通过“次级制裁”切断俄能源出口渠道,同时强化对欧洲能源市场的控制。
展开剩余44%
更耐人寻味的是,特朗普在放狠话的同时仍留有余地,称虽对普京“感到失望”,但不会与其断绝关系。这种“威胁中带缓和”的表述,暴露出美国对俄政策的矛盾性:既想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俄让步,又不愿彻底撕破脸皮导致冲突升级。而美国之所以敢频繁挥舞关税大棒,背后是美元霸权、军事同盟及科技优势构建的“制裁体系”,多数国家因经济依赖、安全顾虑或地缘压力,难以轻易与美国脱钩。
只是,这种靠威胁维系的外交手段终非长久之计。当关税成为政治工具而非经济手段,当盟友体系沦为施压筹码而非合作基础,美国的“威慑力”终将因透支信用而衰减。为什么美国到处加关税,其他国家都不敢抛弃美国?或许答案不在关税本身,而在美元、军力与盟友网络编织的全球权力网络中——但这张网,真的能永远牢不可破吗?
发布于:浙江省
加杠杆炒股,我爱配资网,互联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