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天,这事儿现在想起来,心里还是堵得慌。
那场球,中国女排对法国,比分定格在1比3,就像一个晴天霹雳。
你说,咱们女排姑娘们一路走来,小组赛打得顺风顺水,球迷们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,以为这次能重回巅峰。
结果呢?
冷不丁地,就被法国队给“拦”在了八强门外。
那感觉,就像你辛辛苦苦爬到山顶,正要掏出手机拍照呢,结果发现手机没电了。
憋屈,真憋屈。
我当时就坐在电脑前,眼睁睁看着比赛从我们占优势,一点点地,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间溜走。
特别是第三局,本来我们都追到快要翻盘了,结果几个关键球的处理,仿佛一下子都失了灵。
一传不稳,扣球绵软,平日里那些干净利落的配合,突然就变得磕磕绊绊。
说实话,那场球看得我有点懵。
这还是我认识的那支中国女排吗?
总觉得她们身上,好像背负了太多东西,以至于连最基本的扣球,都少了那股子“舍我其谁”的劲儿。
反观法国队,人家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,反正输了不亏,赢了血赚。
她们打得那叫一个轻松,每一个扣球,都带着一种“老子豁出去了”的洒脱,把咱们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那场比赛之后,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:我们到底输在了哪儿?
表面上看,是技术,是心态,是临场应变。
但往深了想,我觉得这背后,可能是一种集体性的“迷失”。
这支队伍,自从东京奥运会之后,就一直在找自己的定位。
我们到底是谁?
是那个曾经所向披靡的王者之师,还是一个需要重新证明自己的“新兵”?
这种身份的错位,让姑娘们在场上,既想打出强队的风采,又放不下身上的包袱,结果反而被束缚住了手脚。
尤其是像王云蕗、李盈莹这样的核心球员,她们的压力可想而知。
每个球,都像是在向全世界证明自己,但越是想证明,就越容易出问题。
这不光是技术层面的事儿了,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。
虽然止步十六强,最终排名第九,这个结果确实让人心酸。
但你不能否认,这支队伍里,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存在。
比如一些年轻队员的涌现,她们身上那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,让人看到了希望。
这就像一棵大树,虽然主干受伤了,但新长出的枝丫,依然充满生机。
可话说回来,第九名,这个“无缘八强里最强的”,怎么听都像是一张“好人卡”,对吧?
它既不让你彻底失望,又让你心有不甘。
这种不上不下的感觉,才是最折磨人的。
想当年,女排精神可是全民的精神图腾。
无论何时何地,只要看到女排姑娘们在场上拼搏,大家伙都觉得特别振奋。
可现在,好像大家都在用放大镜审视她们。
赢了,那是应该的;输了,就恨不得把每个细节都扒个底朝天。
这种舆论环境,对年轻队员来说,无疑是巨大的压力。
而国外呢?
像美国女排,这次轻轻松松三局横扫加拿大,实力摆在那儿,没什么好说的。
土耳其女排呢,虽然对阵斯洛文尼亚也打得有点坎坷,但关键时刻巴尔加斯一锤定音,这就是强者的底气。
她们可以犯错,但她们有能力去弥补。
现在,世锦赛八强名单已经出炉,下半区的意大利对波兰,法国对巴西,每一场都是硬仗。
意大利这次的表现,简直就是“降维打击”,但波兰的韧劲儿,也足以让她们头疼。
法国女排淘汰我们后,面对巴西这个老牌劲旅,还能不能继续他们的“黑马之旅”?
上半区,日本对荷兰,美国对土耳其,同样看点十足。
日本女排的小快灵,对上荷兰的高拦网,看谁能把谁的速度限制住。
美国和土耳其,则是进攻和防守的巅峰对决,谁的“核武器”更管用,咱们拭目以待。
说句心里话,这次世锦赛的第九名,也许就是一次最好的警醒。
它告诉我们,世界排坛已经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样子了。
对手在进步,我们在原地踏步,甚至在后退。
这不单单是战术的问题,更是整个体系、整个排球文化的问题。
希望我们的姑娘们,能从这次失利中找到答案。
别急着去证明自己,先把自己找回来。
毕竟,没有谁能一直赢,但强者,总能在跌倒之后,重新站起来。
就像那句老话说的,失败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,你连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了。
希望下次,我们能看到一支更坚韧、更成熟、更自信的中国女排。
你说,能行吗?
加杠杆炒股,我爱配资网,互联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