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环球网报道,乌克兰官方证实,首都基辅在7月9日深夜至10日凌晨再次遭袭,防空警报持续拉响超10小时。
这场袭击来得突然。据基辅市长克利奇科通报,俄方动用了无人机与导弹联合打击,持续时间从9日深夜延续至10日上午,是近期对乌行动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。与前几次重点攻击基辅市区防空设施不同,此次俄军将目标锁定在基辅周边公路、铁路网络——这些交通线是西方援乌武器进入乌克兰的关键通道。乌克兰媒体统计,袭击中至少出动近400架无人机、十余枚导弹,密集打击沿线的仓库、转运点和铁路枢纽。
普京(资料图)
袭击发生时,另一场暗杀行动同步展开。乌克兰安全局上校伊万·沃罗尼奇在基辅街头遭枪击身亡,袭击者使用消音手枪近距离连开五枪。尽管俄官方未承认与此有关,但乌方普遍认为这是对俄海军副司令此前被乌方击杀的报复。两次事件间隔仅几天,基辅市民形容“城市的神经紧绷到了极点”。
展开剩余69%把时间线拉长看,俄罗斯的强硬回应早有预兆。特朗普政府近期在对乌政策上动作频频:7月7日宣布重启对乌防御性军援,包括“爱国者”防空导弹系统的配套弹药;美国参议院更通过一项法案,拟对俄石油、天然气等能源商品加征500%关税,只待总统签字生效。这些举动被外界视为美国对俄的“双重施压”——用军援维持乌克兰对抗能力,用制裁打击俄经济命脉。
但普京显然不吃这一套。俄国防部虽未公开承认此次袭击,但从行动逻辑看,精准打击乌周边交通线的做法,直接指向“切断援乌通道”的目标。正如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此前所言:“美国提供的武器只会延长冲突,俄罗斯不会坐视威胁累积。”所谓“警告”,不是口头表态,而是用军事行动让美西方明白:每一步施压都会招致反制。
普京(资料图)
再看乌克兰的处境。泽连斯基多次呼吁国际社会“加大援助”,但现实是,俄军的袭击已让西方援乌路线面临挑战。过去几个月,乌方依赖的陆路运输线频繁遭袭,海运港口也因俄海军活动受限。此次俄军重点打击公路铁路,相当于进一步压缩了西方武器的“生命线”。有军事分析指出,若运输线持续受阻,即便美国后续交付“爱国者”导弹,乌方也可能因补给困难难以有效部署。
冲突的走向正变得愈发复杂。特朗普的算盘很清楚:用有限军援维持乌克兰“不垮”,用制裁施压俄罗斯“让步”,同时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。但普京的应对更直接——用军事手段打破这种“有限博弈”。当俄军的无人机群出现在基辅周边,当沃罗尼奇的尸体被抬走,传递出的信号很明确:俄罗斯不会接受“一边被打一边谈判”的局面,任何威胁都将招致更直接的反击。
普京(资料图)
现在的问题是,乌克兰能否在这场博弈中找到平衡?泽连斯基政府若继续将希望寄托于外部军援,而不寻求与俄直接对话,基辅的警报恐怕很难真正解除。俄罗斯的强硬回应,某种程度上是对西方“极限施压”策略的反制——既然你们要“以压促和”,那我就用行动证明“压得越狠,反弹越强”。这种逻辑下,基辅的每一次警报,都可能成为冲突升级的注脚。
回到7月10日的基辅,防空警报终于在上午停止,但留在建筑上的弹痕、街道上的碎片,以及市民心中的恐惧,都在提醒着:这场冲突远未到结束的时候。普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,而特朗普的“警告”能否奏效,最终要看俄罗斯愿不愿意为“反制”付出更大代价。
发布于:江苏省加杠杆炒股,我爱配资网,互联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