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岁在煤窑挖煤从专科一路到博士毕业的“挖煤小子”、从麦田走出来的研究生、在救助站长大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女孩……这个夏天高温持续,但比高温更拨动网友心弦的是一个个奋斗的故事。
在“学历焦虑”论调不时泛起的当下,这些激荡人心的逆袭如同一股清泉,引发了网友和媒体的广泛关注。被网友称为“麦田里的研究生”的视频点赞量已超300多万次;“挖煤小子”被关注源于他的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,在网上传开后,感动了一众网友。作者自述,他来自小山村,12岁开始跟着老爸下小煤窑挖煤,经过两次高考,19岁开始读专科,于今年6月取得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。网友称这篇致谢“一笔一血、一字一泪”。
不论是“挖煤博士”“麦田里的研究生”还是救助站长大的女孩,之所以让人共情,因为他们的奋斗和对生活的不屈精神直抵人心,如同网友所说“你的命运,不决定于你的出身,而藏在你的汗水和那颗永不言败的心里。”
奋斗是永不贬值的硬通货,让人敬佩,动人心弦。“挖煤小子”高中毕业后,每个寒暑假,都在外打工挣钱,上过车床、绑过钢筋、铺过沥青、干过掘进……“麦田里的研究生”到工地做过小工、端过盘子、当过保安、进过电子厂。有网友评论,他们走的每一步都踩着生活的荆棘,却把坚韧酿成了光,原来命运真的会给拼命的人开一扇窗。
他们让人共情,还因为有身陷沟渠却不忘仰望星空的豁达,他们并没有渲染悲情。“麦田里的研究生”身穿硕士服和父母视频的一幕,灿烂的笑容透过屏幕感染万千网友。他说“父母用镰刀割下麦子,而我用知识收割未来。”“挖煤小子”说,“我不喜欢用苦和难来形容事情。”他寄语年轻人,吃饭就好好吃,睡觉就好好睡,明确了方向,就死打硬拼去深耕,然后就是等待时机和争取机会。
尤为可贵的是,他们还有一颗感恩之心。“挖煤博士”用大半篇幅感谢那些“微小却关键的人”。他在致谢中,不仅感谢了导师指导他的学业,还提到导师在他刚入学没钱吃饭时资助他生活费。他还提到了室友对他的帮助,“使我考研时可以不去食堂打工,我读研时还送给我人生中第一部手机,现在唯一的两条裤子有一条还是他的。”这份致谢映射出情感表达的双向救赎力量。“麦田里的研究生”说父母已经把他们能够给的都给来了,他很满足,也很知足;在上海市杨浦区救助管理站长大的女孩,在母亲失踪父亲病逝后,在全社会的关心下完成大学学业,并于今年夏天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,她说自己从没有被忘记,“家”的温暖一直都在。
有网友说,寒门逆袭背后,藏着社会最真实的温度。逆袭不是神话,而是无数普通人用善意托举的奇迹。教育通道的畅通与社会善意的温暖,共同托举起了普通人改写命运的坚实根基。而这种互助与感恩,是社会最珍贵的财富。
这世上从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。当“学历贬值”“努力无用”的论调在网络空间蔓延,这些故事不是鸡汤,而是路标——它告诉每个正在爬坡的人:别信“贬值”的谎言,你的坚持终将成为人生最珍贵的资产。(刘艳元)
加杠杆炒股,我爱配资网,互联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